第二千零四十六章 無人關注的日不落(求月票!!求訂閱!求推薦!)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2037章 無人關注的日不落(求月票!!求訂閱!求推薦!)

  倫敦又被炸了。

  但……好像沒什麼關注度。

  老實說,英國人是很傲慢的,他們很喜歡強調,倫敦是世界金融中心……這一點也沒人能夠否認。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世界金融中心早就轉移到了紐約。

  英國人對美國其實是一種很擰巴的想法,一方面,英國人比較紳士風度(比較愛裝),看不慣美利堅人的自由散漫;另一方面,他們又渴望跟著美國後面占好處,瞧不上歐洲其它國家(比如脫歐,比如之前一直不肯取消英鎊改成歐元)。事實上,英國雖然只能啃老本,但貴族心態沒有改變。就像一個沒落貴族對待一個暴發戶一樣,瞧不起但為了利益依舊點頭哈腰。

  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在江湖上不做大哥好多年了,二戰之後,英國似乎一天比一天沒落低調,取而代之的則是美國在全球的霸權主義,二戰為美國的崛起創造了良好機遇,當亞歐大陸打成了一鍋粥的時候,美國本土卻在優哉游哉,如果不是缺心眼的日本人在珍珠港偷襲美國,美國很有可能成為這場世界大戰的旁觀者,賺的盆滿缽滿。二戰後,與美國一同崛起的還有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大搞軍事競賽,而英國為了對抗蠢蠢欲動的蘇聯,也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頭顱,向曾經的小弟美國低頭,英國雖然曾經是世界上著名的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就連美國也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之一,但這種強盜般的殖民文化只能維持英帝國暫時的赫赫聲威。英國在世界上的人緣並不好,靠著當年的船堅炮利,英帝國烜赫一時,但二戰之後,英國自知屬於自己的時代已經過去,乾脆讓出了霸主地位,這是一種非常聰明的決定,畢竟當年太囂張,難保現在不挨打,但找一個大哥罩著,建立新的世界秩序,其他國家就不敢清算自己,英國的算盤打的啪啪作響。

  二戰後的世界格局已經並不是英國所能控制的了,且不說英國在二戰前期的表現相當糟糕,就是在歐洲各國之中,對英國恨得牙痒痒的也大有人在,歐洲各國百年間互相征伐不斷,仇恨早就刻骨銘心,此時急需一個大哥幫助調解,美國自然不會放棄這個在世界上奠定霸主地位的機會,衝鋒在前。但英國人在內心還是非常討厭美國人,總認為美國人是霸占了主人家產的惡奴,這種心態一直揮之不去,畢竟美國當年只不過是一群英國流浪者建立的殖民地而已,忽然翻身做了自己的大哥,很難習慣,這種「老大帝國」的思想讓英美兩國的關係更像是「塑料姐妹花」,表面溫情脈脈,實則相互潼捅刀子。美國為了獨立當年和英國人血戰,八年獨立戰爭讓北美大陸多了20萬寡婦,在第二次獨立戰爭時,美國的首都曾經被英國加拿大殖民地攻陷,連白宮都給燒了個乾乾淨淨,這筆血債都記在了英國的頭上。在過去的幾十年時間裡,美國沒少給英國穿小鞋,而英國也不甘示弱,表面和和氣氣的氣死美國,尤其是近幾年,英國不斷「反水」,多次公開和美國決裂。

  比如2015年3月,英國申請加入亞投行,美國直接傻眼了,曾經那個唾沫星子橫飛堅定維護北約利益的英國,竟然轉頭就擁入了別人的懷抱,美國對此大為光火,因此此事並沒有和美國商量,然而沒過幾年,英國又為美國上演了一出「脫歐」鬧劇,美國的小心臟確實受不了了,昔日的盟友不僅插刀,還帶著其他小弟一起要造反,這讓美國倍感壓力,自此之後對於英國,美國一直處於生悶氣狀態,英國的所作所為越來越讓美國感覺到,歐洲正在脫離自己的掌控。今天的英國可以瀟灑的脫離歐盟,那麼明天其他國家會不會有樣學樣脫離北約呢?相比於幾百年前的不服就干,今天的經濟戰更讓美國難以預測。

  不過英國也自知自己的實力已經大大削弱,雖然女王死的時候,又一次展現出了日不落帝國的餘威仍在,但大多已經是形式化的禮儀了,英國屬實沒有安全感,當年和蘇聯死磕,蘇聯解體了又非得和俄羅斯死磕,這讓英國也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俄羅斯天天和其他歐洲國家眉來眼去,英國也如芒刺在背,兩家的世仇恐怕一時半會是解決不了了,英國還是只能選擇與美國結盟,這也讓英國不得不屈服於美國,就像剛進門的小媳婦兒,受了委屈鬧鬧情緒可以,但還得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

  就是因為這種討厭,又不得不委曲求全的心態。

  讓英國佬,一直都不承認帶英帝國已經衰弱……他們還是堅稱,倫敦是世界金融中心。

  這個說法,不能說錯,但只是少了一個定語,那就是『倫敦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

  這個之一很重要。

  倫敦作為世界聞名的國際金融中心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金融底蘊。它不僅歐洲的貨幣中心,還在長期信貸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倫敦證券市場活躍,對歐洲大陸股票市場產生巨大影響。如今,倫敦在資本交易、外匯買賣、銀行貸款等傳統國際金融領域中占據世界領先地位,同時也是最能適應金融證券變化的市場之一。此外,倫敦作為全球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市場和歐洲最大的股票市場,其金融實力和廣泛的國際影響力使其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中緊隨紐約之後,位居第二。

  嗯,第二。

  英國佬自然很抗拒這個。

  但沒辦法這是事實。

  世界上沒幾個人會關心第二。

  所以倫敦爆炸,這件事真的真的沒什麼關注度。

  開玩笑,現在世界上每天都發生多少大事,倫敦?誰特麼在乎?

  別說,現在帶嚶在世界上的重要性都只是那回事。

  要知道,當初美國還是世界第一的時候,帶嚶作為美國對歐洲的重要抓手,它的地位當然很重要。

  在『大災變』沒有來臨之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如果不是英國,那麼美國都不可能掌控歐洲。因為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都是歐洲大陸強國,都不希望其他大國染指歐洲。所以只要德國法國,聯合歐洲小國,那麼美國不可能掌控歐洲,獲得世界霸權。而正是因為二戰後,英國的主動投誠,使得英國成為美國掌控歐洲的關鍵。因為有了英國的支持,美國順利掌控歐洲小國。按照英國大陸均勢的思維和攪屎棍的傳統,其不斷聯合德國對付法國,在歐洲內部製造矛盾和問題,使得歐洲相互爭鬥,正好讓美國順利進入歐洲,掌控歐洲。所以英國那是美國霸權的基石,是美國掌控歐洲的基礎。對美國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大英帝國主導的大英國協國家,更是美國霸權的大眾支持者,這一點更是重要。這也是為何美國對英國那麼信任和支持,對英國那麼依賴的原因了。

  可問題是大災變過後,美國全面收縮……英國佬的好日子就到頭了。

  只能說……英國佬造孽太多了,全世界就沒一個國家和英國沒仇的。很多人將英國稱之為「歐洲攪屎棍」,事實上這是非常不準確的,因為作為曾經的世界性帝國,英國的「攪屎」範圍從來不只局限於歐洲,那是名副其實的「國際攪屎棍」。除了數千年來看不得歐洲統一的小人心態,英國在五洲四海也埋下了一顆顆地雷,這種「分化瓦解」的套路玩得風生水起,直讓這些國家和地區有無數MMP在迴響。比如印巴分治問題帶來的印巴對抗,麥克馬洪線問題帶來的中印爭端,普什圖尼斯坦問題帶來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勢同水火,科威特獨立帶來的伊拉克不滿,以色列建國帶來的中東混亂等。

  對於英國而言,「攪屎」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外交策略了,而是一種態度,一種生活,一種一天不攪就渾身難受的習慣。很多人就奇了怪了,難道這就是很多人頂禮膜拜的英國「貴族精神」嗎?為什麼這些個「貴族」會有比蒼蠅還狂熱的特殊癖好呢?

  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

  島國的自然環境,雖然歷史上並未給英國帶來絕對安全,比如英國在歷史上分別被羅馬軍團、日耳曼人、丹麥人以及法國人入侵,但自現代英國開始形成後,島國環境幫助英國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歐洲浩劫。比如歷史上極盛一時的拿破崙帝國和納粹德國,就是因為始終無法跨越淺淺的英吉利海峽而最終不得不放棄征服英國的夢想。但島國在限制了歐洲大陸征服者的同時,也限制了英國在歐洲大陸擴張的腳步,同時島國的緊湊面積也為英國國力的膨脹設置了難以突破的天花板,縱然英國在1801年合併了愛爾蘭也無濟於事。這對於英國而言是名副其實的災難,雖然英國在全球占據了面積高達330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闊殖民地,但除了直布羅陀等據點,剩下的廣闊殖民地幾乎再難為英國主宰歐洲提供有力支持。所以此時的英國,雖然依靠廣闊的殖民地登上了超級大國之位,但卻始終無法「征服」歐洲大陸,成為歐洲大陸的真正主宰。面對同樣強悍的殖民帝國法蘭西、後來居上且雄心勃勃的德意志,自己垂垂老矣但死而不僵的俄羅斯,作為海洋大國的英國在歐洲大陸感受到了深深的無奈。所以為了英倫三島的安全,英國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平衡各國,嚴格遵循「誰強誰挨揍」的原則,用「離岸平衡手」維持歐洲大陸均勢,讓歐洲大陸各國陷入「螃蟹理論」無法自拔,英國自然轉危為安。

  但一戰還是不可避免地玩脫了,因為空前的傷亡,英國幾乎打光了日不落帝國的所有資產,包括國內精英、債權國地位以及賴以生存的殖民地。而一戰的元氣大傷又讓英國在二戰前走上了「綏靖政策」的彎路,再度讓英國輸得一塌糊塗,除了戰勝國地位,英國幾乎在二戰中一夜回到解放前,徹底從日不落帝國淪為二流強國。

  而很不幸的是,習慣了「老子當年」的英國,雖然接受了英國徹底被打回原形的現實,卻無法改變其「攪屎棍」的本性。當然,英國的「本性難移」,除了難以接受英法成為歐盟主導者的局面,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二戰後的英國開始藉助美國的力量狐假虎威,而美國出於完全控制歐洲的需要,也需要英國的上躥下跳。

  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比其他殖民帝國奪取的殖民地面積更加廣闊,超過英國本土面積的110倍還多。而相比於沙俄等殖民帝國,英國的殖民地不僅距離本土遙遠,大部分區域更是位於中低緯度地區,而中低緯度地區由於氣候條件優越,因此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在英國本土面積狹小,能夠供養人口有限的情況下,英國想要鞏固對殖民地的統治,理論上是不可能像沙俄一樣推行野蠻的「種族換血」的。畢竟即便殺光了殖民地人口,英國本土人口也不足以填補其空白。所以,為了維持和鞏固萬里之外的殖民地,前期以貿易方式滲透的英國在人口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必須利用和挑起當地矛盾,推行「分而治之」的策略。以印度為例,在取代東印度公司成為印度主宰以後,英國政府拉攏印度土邦,給予高度自治權,使土邦成為英國殖民者的鷹犬。而在英國殖民印度的過程中,隨著教育等近代文明的深入,印度精英逐漸萌生了民族意識,組建了旨在爭取印度獨立的以印度教徒為主的國大黨。面對「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局面,英國開始扶持伊斯蘭教為主的穆斯林聯盟,於是英屬印度內部開始出現巨大分裂。

  二戰結束後,在難以繼續維持對印度統治的情況下,英國於1947年拋出「蒙巴頓方案」,成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裁判,最終也讓印巴雙方成為不共戴天的宿敵。相比於法國等緊握殖民地不鬆手最後一地雞毛的殖民帝國,英國因為統治成本相對低廉,所以顯得更加「拿得起放得下」。而且相對高明的「以退為進」策略,也使得英國將日不落帝國的影響力保持了更長時間。

  這就造成了一種特殊的路徑依賴。

  然後他們就人憎狗嫌了。

  特別是在美國爸爸不管他們之後……帶嚶徹底就朝著第三世界國家瘋狂狂飆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