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提純好的精鹽都裝進麻袋裡,運回四方城,這一口鹽井的產量持續上升,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就將玉京之地流通的粗鹽頂替出了市場,家家戶戶都吃上了又乾淨又味美的食鹽。

  等到玉京之地的市場相對飽和且天府之中存上足夠的食鹽儲備之後,這口鹽井就開始對外銷售雪花精鹽了。

  同樣都是鹽井產出,由玉京之人所開採的食鹽就比其它鹽井產出的食鹽品質高,雖說價格也高了一點,但往來的游商還是注意到了這『玉京鹽商』所售賣的食鹽,將『玉京鹽商』產出的食鹽也納入採購範圍之中,專供那些富戶來採買。

  至於尋常鹽井產出的食鹽,依舊是普通百姓採買的主流,大家都快吃不上飯了,誰捨得花那麼貴的錢買鹽?

  玉京極南之地產出的食鹽因為銷路被封,無人採買,直接轉型,改為生產其它礦石,效益比之前還要好上許多。

  ————————————————

  很早之前就有『玉京富庶』的消息傳出來,只是絕大多人不信,認為這是李澤天設下的圈套,專門逮著那些有錢的狗大戶們來吸血的,幾乎所有人都抱著懷疑的態度觀望。

  這些人觀望著觀望著,就發現自己好像猜錯了。

  那些活在玉京的人日子過得是真的好,雖說無法和之前一樣過上那種小資的生活,但好歹衣食無憂,還不用擔心哪天就被人搶了錢財糧食,更不用擔心哪天就被人擾了平安清淨。

  而且『玉京富庶』也並非浪得虛名,如果『玉京富庶』之名是假的,那些糧食又是從哪兒來的?難不成還能是在玉京的老百姓都沒吃飽的情況下,節衣縮食給摳省出來的?

  本來就有許多人動搖了,結果還有不少人收到了玉京的來信——都是與他們相熟的那些之前投奔玉京而去的人們寄來的,詳細地講了玉京之地的現狀。

  信中說,剛到玉京的時候,玉京只有兩點好,一點是平安,另外一點則是溫飽不成問題,如今投奔玉京的人越來越多,各行各業都發展了起來,玉京的生活已經不比之前那些縣城、郡城差了,各式各樣的吃食與布匹都有,還不用擔憂一醒來就得帶著全家老小逃命,日子過得舒心極了。

  戰亂期間,單單是『平安』這一條,就足以讓太多人心動了,更別提玉京還能保障老百姓的衣食富足。

  不少觀望的人終於下了決心,攜帶一家老小南遷,只有那些實在經不起路上折騰的人才選擇留下,繼續在戰亂中苟且。

  當初辭官回鄉的杜尚書一家便在這次南遷的隊伍當中。

  杜尚書是屬於從朝堂上逼走李澤天的那一派人,故而當初張懷遠勸他去南疆另謀生路時,他嘴上雖然答應得挺好,實則心裡一點想法都沒有,老頭子負氣離京回鄉,想著後半生就在老家開一個私塾教書育人,發揮餘熱,為大唐培育人才。

  杜尚書沒有想到的是,他才辭官沒多久,大唐就徹底亂了,元宗帝撒手駕崩,輝煌一時的大唐分崩離析,變成一盤散沙,而他老家所在的那一片地方,也被一個不入流的武將占據,他找上那武將的門去,痛斥那武將不忠不孝,結果被那武將套麻袋打了一頓,險些丟進護城河中淹死。

  經過那件事之後,杜尚書的心氣兒就徹底萎了。他不再想著為大唐發揮餘熱了,也不再惦記著為李氏皇族效忠了,他只想守住一家老小過安生日子。

  可大環境是戰亂,安生日子哪是想守就能守得住的?

  離京的時候,杜尚書帶走的財物就不多,回鄉後,他給周遭鄰里們散了一些財物,還修繕了老家的房屋住宅,置辦了一些田地,帶回來的銀兩花了一半,餘下的剛好夠他安享晚年,至於後輩該怎麼過,杜尚書相信兒孫自有兒孫福。

  算盤打得噼里啪啦響,可人算不如天算,他沒過上幾天安逸日子,那不入流的小武將就派人來徵收『保護費』了。

  杜尚書沒答應給,結果那幾天裡,他的兒孫一出門就被人套上麻袋打,就連他的老妻,那威風八面的尚書夫人都被揍出了一臉淤青,杜尚書咬碎一口黃牙,只能咬牙散財保平安。

  安度晚年的財物都散了個七七八八,杜尚書年老復耕田,帶著兒孫們下地種田去了,可這些尚書府里養出來的少年們哪裡是種地的料?別說這些嬌養大的少爺,就是杜尚書自個兒,出身農門的他都不曉得該怎麼種地了,老頭子拎著鋤頭站在地頭上就發愁。

  好不容易將地給翻了,種子給播下去,稀稀拉拉的苗兒好不容易上來了,一副半死不活的樣子,結果那武將吃了敗仗,兵卒流竄撤回的時候,如同蝗蟲過境一般,地裡頭剛長出來的苗兒就被薅乾淨吃了。

  尚書夫人坐在地頭肝腸寸斷地哭了兩個時辰。

  眼看著生路被斷,一家老小的命都要保不住了,杜尚書終於做了決定,咬牙投奔玉京去!

  杜尚書生得五短身材,當初因為體態的原因,還被太子給看成了國庫的蠹蟲,如今從他老家往南疆而去的路上走了一遭,養了幾十年的膘都瘦下去了,到四方城時,整個人就是一個黑瘦黑瘦的老頭兒。

  他同守四方城的民兵說,「我是大唐的戶部尚書,同長公主有舊,還望通傳一下。」

  那民兵一聽是尚書這種大官兒,立馬就去通傳了,還把杜尚書一家安置在四方城內最好的客棧中。

章節目錄